父亲节当天,网络上流出很多老师发布的“房车钱”视频。大意是,幼儿园(也有小学)一群女孩子指向男孩子问是否有房有车有钱,男孩子则回答我爸有,女孩子继续追问男孩子你有什么,男孩子答我有我爸。最后女孩男孩一同面对镜头,齐声高喊父亲节快乐。
(资料图片)
面对这波集中输出,天下的父亲们快不快乐另说,反正舆论层面有些人不高兴了,主要的观点是“三观尽毁,误人子弟”,言外之意,幼师(老师)就不该引导小孩子拍这种视频。当然也有人觉得,这就是个搞笑段子,孩子很单纯,只是觉得好玩儿,应该不会太上心,所以网友们不用太较真儿。
怎么说呢?硬要掰扯是非,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。但是从小孩子、段子、父亲节的整体适配角度讲,这波集中输出确实有点尴尬。一定程度上,幼师(老师)在拍摄的时候应该只是考虑了段子的“欢乐”(搞笑)性,而没太考虑段子本身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。
因为对于很多幼儿园(学校)来讲,尤其是私立幼儿园(私立小学),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“取悦”家长上,也就是孩子觉得幼儿园(学校)好只是最基本的运营目标,关键得让家长觉得幼儿园(学校)好才行。因为幼儿园(学校)深知无法取悦家长意味着无法招揽学生。
由此再去理解“房车钱”视频的操作,可能就恍然大悟了。说实话,但凡是个成年人都应该清楚这波操作的受众是家长,只是无论是孩子的父亲,还是孩子的母亲,在看到这样的操作后会真正开心吗?可能会因为视频的逻辑感到好笑,但是应该很难有那种切实的欣慰感。
要知道,不管是父亲节,还是母亲节,其实只是给孩子和父母提供了一种互动的氛围,并不是父亲节就是纯粹地感谢父亲,母亲节就是纯粹地感谢母亲,尤其像小孩子,可能父母更想看到孩子的成长,尤其是心智的变化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显然幼师(老师)的操作是不讨好的,甚至被骂也不冤。实际上,这个段子是个老梗了,跟“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”是一脉相承的,本质上是人情社会、背景社会下的写实叙事,也就是它属于成年人涉世游戏里的“潜规则”,而过早的放进小孩子的认知里普遍认为“不正确”。
因为惯常来看,不论家长如何行事,都希望小孩子能顺应良善引导,也就是尽量不让世俗之见过早地影响到。可问题是,幼师(老师)怎么都好管,毕竟背后有幼儿园(学校)约束,幼儿园(学校)背后又有教育局约束,总之觉得幼师(老师)做得不好、做得不对,家长便可以追究。
就比如这波集中输出,有些地方的家长已经举报到当地教育局,当地教育局也回应会核实处理。到时候,幼儿园也好,小学也罢,为了保全大局,估计涉事的幼师和老师大概率会被处分,弄不好丢工作也是可能的。
毕竟这事都被吵到热搜上了,根据以往的经验,肯定难免有人“献祭”舆论,否则很难走向终结。然而说回“房车钱”视频,除了前面提到的成人“潜规则”和小孩价值观的失协,回到社交传播上,比这更“三观尽毁,误人子弟”的视频拍摄者谁管呢?
我们都知道,相关部门也好,各社交平台也罢,在不定期的清朗行动中,也只是基于“法无禁止即可为”的边界在处理,而对于很多家长和孩子拍的各种段子,即便价值观也很“三观尽毁,误人子弟”,往往也是很难办的,甚至在传播上也很广。
所以面对“房车钱”视频所引发的争议,仅靠骂幼儿园(学校)和幼师(老师)是远远不够的,只能说幼儿园和幼师能让家长和舆论找到抓手,也就是除了直接骂,还能拿起电话打到监管他(她)们的相关部门,而对于不受相关部门硬约束的拍摄者(家长和孩子)来讲,他(她)们拍“三观尽毁,误人子弟”的视频,人们好像除了在评论区开骂,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。可是你要是开骂,却又正好中计,因为被骂就是人家的生意。
如此之下,再去审视这波“房车钱”的视频,是不是需要在“较真儿”和“不较真儿”之间找个平衡点,这似乎也是舆论层面该考虑的问题。否则有抓手的就严打硬打,无抓手的却仍在横行,总让人觉得有失公允。说到底,处理是为最终变得更好,而不是为处理而处理。否则,在不同标准下,没底线、钻空子的操作会更多,更生猛。